2025年9月1日 点击人次: 51
王俞丰:用智慧编织梦想,让枝桠开满繁花
【基层榜样·第四十三期】
耕耘桑梓教坛
王俞丰,女,广西玉林人。广西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2020级翻译专业毕业生,现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福绵区福绵镇第二初级中学英语教师。在基层教育这片广袤而充满希望的田野上,她怀揣着对家乡的眷念与对教育事业的热忱,扎根乡镇学校,用青春书写着基层教育者的担当与情怀。
2024年6月大学毕业后,王俞丰将目光投向基层教育岗位。基层教育是培育本土人才、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关键所在,是乡村发展的希望之光。“尽管基层条件相对艰苦,但我渴望在家乡的教育事业中留下自己的足迹,为家乡的孩子们送去知识与希望,助力他们走出大山,走向更广阔的天地。”王俞丰对自己立下坚定承诺。在通过审核、选岗与体检等流程后,王俞丰怀揣理想信念,踏入了玉林市福绵区福绵镇第二初级中学的校园,开启了她在基层教育的耕耘之旅。
坚守乡村育新苗
“初到乡镇学校,一切既熟悉又陌生。”对初到岗位的王俞丰来说,熟悉的是教室、讲台与课本,陌生的是这里的学生、同事以及更为复杂的教学环境。作为两个班级的英语教师,她要管理 120 名学生,每日往返于教室与办公室中进行备课、授课、批改作业的工作,尽管忙碌却也充实。此外,她还肩负着初一班主任的重任,这项工作尤为繁琐 —— 从整理学生档案、调解同学矛盾,到协助科任老师、检查宿舍卫生及自习情况,她事事都亲力亲为。
最让她头疼的,是学生英语基础薄弱的问题。由于乡镇英语教学发展较晚,孩子们接触英语仅限于课堂,孩子们对英语的接受度普遍较低。如何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英语成绩,成了王俞丰每天睁眼就在思考的难题。“我始终相信,好记性不如烂笔头。”对于记不住单词的学生,她加强单词练习,布置专项作业;对于语法薄弱的学生,她精心设计语法练习题,耐心讲解;对于听力不佳的学生,她增加听说训练,鼓励学生多听多读。她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,提升他们的英语成绩,试图在他们心中种下英语学习的种子,让它生根发芽。
在班级管理上,王俞丰常私下与学生谈心,走进他们的内心,赢得信任,以沟通搭建师生间的桥梁。“对待这个年纪的孩子,该严格时就要严,可以放松交流时就轻松相处,这样他们才不会抵触管理。”她制定了“班级成长计划”,先以严厉纪律规范学生,待学生有所进步或表现良好时及时给予鼓励,引导他们养成良好习惯。在她的用心管理下,班级逐渐步入正轨,学生们也在悄然改变。
为更好地开展工作,王俞丰不仅完成教学与班级管理任务,还加强了家校沟通。在充分了解情况后,她自创了“每日反馈-周度报告-月度课堂”的三段式家校沟通体系。教师每天记录学生学习状态、作业完成情况、朗读背诵结果等并进行加分统计;每周五向家长反馈,使家长及时了解孩子动态;每月末或单元末抽一节课时间,让学生进行学习分享,展示成果。这一体系建立后,教师与家长联系更紧密,形成了督促学生学习的合力。
作为教研改革积极分子,王俞丰每周都会旁听两节优秀骨干教师的课。她认真观察每位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,从中汲取经验。一堂将古诗词与英语教学融合的课给她留下深刻印象:教师用“北风卷地白草折”描述“windy”,实现了语文英语的跨学科融合,激发了学生兴趣。她也尝试将这种跨学科教学方法引入自己的课堂,提升学习效果。
凭借出色的教学能力和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,王俞丰在2024年福绵区新教师授课比赛中摘得英语组桂冠。备赛期间,她通过多次磨课,不断优化教学设计,并向同年级教师借班试讲,克服了陌生班级配合度低的困难。这份荣誉是她教学能力的有力证明,也是对她辛勤付出的最好回报。
-王俞丰参赛获奖(第一排左2)-
扎根乡村育希望
“基层教育是乡村振兴的基石,是乡村发展的希望。我愿意在这里扎根,为乡村教育贡献自己的力量。”王俞丰用实际行动,在基层教育的平凡岗位上,感受着最实在的成长、最直接的价值和最暖的烟火气。
END
来源|外国语学院
作者|陈典
编辑|黎恩巧
一审|庞正武
二审|肖耀科
终审|唐艳军